top of page
【你罵我太太,所以我扁你?】
到案件現場調查完證據,搭捷運途中就在推特上驚見奧斯卡的新聞出現了奇怪的風向(只能說台灣真的很愛「勇夫救妻」這種故事,是有多看不起女性啊); 是這樣: 1. 公共場合搧人耳光,基本上大概就是傷害罪與公然侮辱罪均成罪 -- 這本質上就是傷害他人身體、名譽、與人格法益的行為;後續...
2022年3月28日
【家事事件中未成年子女遭物化的地位,誰來關注?】
家事案件中,未成年子女的處境往往會被埋葬在兩造的紛爭「攻防」、週遭人的「立場」,甚至整個社會把家事事件「綜藝化」的嗜血風潮中。 爭錢、爭權、爭立場,爭對錯,爭風向,爭流量;不置對方於死地不休。就只有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沒有人爭--因為台灣社會太習慣把未成年子女看作是「物」,甚至...
2021年12月20日
【續自覺:限制冤罪救援的理論假說】
在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的演講當中,我一開頭花了點時間介紹人的行為,犯罪,以及刑事司法體系;其中自然也提到了刑事辯護與冤罪的關係。 在講到這裡時,我自己提出了一個自覺頗重要,也挺有意思的質性觀察(但是沒時間闡釋,所以記在這裡,避免忘記):...
2021年11月26日
【有關新型態犯罪與刑法規範的廢話】
只會一味體罰的家長,無法有效的教養、導正孩子的行為,這件事已經有越來越多人了解。 那為何一種只會用擴張刑法來處罰一切偏差行為的價值觀,卻會受到追捧支持呢? ************************ 刑事法原本的目的,是在「法益保障/回復法秩序」與「國家權力節制」之間...
2021年10月20日
【精神障礙與犯罪:行動法庭訪談討論的一些重點整理】
第一、精神障礙與犯罪的關係 一、不同國家的實證研究都已經確認:精神疾患者的暴力犯罪風險,並沒有高於一般人。污名化與莫名的恐慌,並沒有必要。 二、法治國社會,之所以給予精神疾患者在責任能力、受審能力,以及受刑能力等層面加以特別斟酌的待遇,原本就是基於憲法上的平等原則(不等者不...
2021年10月6日
【從家事到刑案:加害者與受害者的煉成】
上週五我受邀在台北跟一群第一線的專業助人工作者(包括社工師與心輔員在內)討論家事事件實務,以及家事司法心理學(forensic family psychology)的相關問題。 原本講座邀請的主題只需要我講家事事件法;我原本也可以照本宣科讓大家在午後睡場好覺,帶著厚厚一疊簡...
2021年8月23日
【科學證據,母職,與弒子-自殺風險:淺論新北地院109年重訴字第10號判決】
看完案件新聞稿,有些話我實在不吐不快。 依據新北地院針對109年重訴字第10號案件所發的新聞稿,有關某吳姓女士涉嫌對分別為六歲、七歲之二子犯下殺人罪既遂一案,遭法院判處死刑,褫奪公權終身。 新聞稿本身摘錄的量刑理由,雖然乍看之下振振有詞,但細觀則無論認事用法,恐怕已經不是沒...
2020年11月26日
【就審能力 Competence to Stand Trial; CST】
被告是否具備足以面對刑事審判(可能剝奪其自由甚至生命的司法程序)的基本心智能力?向來在台灣司法界是一個不太受到重視的議題。 至今我認為累次的刑事訴訟修法,在有關精神障礙者的權益保障方面,幾乎可以說是明顯違背憲法誡命與CRPD的不作為。就審能力判準的欠缺,以及相關證據調查的輕...
2020年4月29日
【犯重罪的精障者,司法機關該如何處遇?談荷蘭TBS制度】
今天早上剛剛開完一庭精神障礙案件的鑑定人交互詰問,問出了有利的意見後,再經歷一段審判長兼任公訴人,擺明誘導鑑定人講出被告已無教化可能性不如快快處理掉(幸而鑑定人沒有中計)的職權訊問庭期,下午衛報就跳出了一則新聞通知: 《為何荷蘭的在監囚犯如此之少?透過對精障犯罪人提供特殊復...
2019年12月16日
【反詰問,與認知會談技術 Cross-exam and Cognitive Interview】
今天上午南下,在某案件的審理程序中,針對共同被告擔任的敵性證人,進行了大約一小時半左右的反詰問。詰問過程,似乎也擊潰了原本共同被告所「堅持」的一些說法。 在交互詰問中,最令人頭痛的狀況之一大概就是針對共同被告轉敵性證人所進行的反詰問了。在某些狀況下,共同被告或許由於自身的利...
2019年12月2日
bottom of page